2007年10月16日 星期二

投資基金前先弄懂的經濟數據

投資基金前先弄懂的經濟數據 分類:共同基金2007/10/16 20:47
評析:這些經濟指標確實都非常重要,想要做好投資的,這些都是基本功,一定要好好了解每個指標的意義。不只是投資基金,幾乎投資任何金融商品都該了解這些基本經濟數據。

除了了解也還是不夠,更重要的還要了解這些指標變動時所代表的意義。所以大家可以看到版主長時間以來除持續留意這些相關數據外,也每每對這些數據變化的因果關係提出個人看法。只是有些指標的變化牽連既廣且複雜,很難一一釐清其相關性,而且在不同時期不同情況下,可能有不同的意義,一旦解讀錯誤反而可能造成錯誤的判斷!而媒體常常刊登一些機構或經理人、分析師對一些經濟變數的看法,也正好是檢驗這些人的「功力」或「意圖」的好機會!

然而有些變數的變動,不一定就明確代表正面或反面的意義(或影響),有時往往正反影響都有,這時就要進一步分析正面還是反面的影響大。像版主最常提的利率及匯率問題就都非常複雜,但影響層面又非常廣,例如之前FED到底要不要降息,各方就有不同的看法,對FED本身也是非常困擾,原因即是於此。

因此希望大家在看版主研判市場之餘,也能多留意版主對這些經濟指標的解讀(當然不能保證版主的解讀就一定都正確,但總是有相當程度的正確性的),長久下來一定能多了解一些市場變化的因果關係,也好學會一些釣魚的功夫。

基金行銷二、三式》投資基金前先弄懂的經濟數據(上)


聯合新聞網‧陳若雲 2007/10/02

......


由於基金的原理是基金公司募集一筆錢去投資相關投資標的如股票、債券、貨幣、甚至連動債券、不動產證券化等金融商品,因此要投資基金前,首先得了解和這些投資標的相關的總體經濟數據,才能進一步的判斷基金公司提供的資訊或趨勢是否客觀,同時基金公司設計的基金商品是否符合你個人的投資需要。


第一個要看懂的是投資標的相關指數


也因此如果你要投資股票型基金,第一個你就要看懂股價指數,看懂這一國的股票到底是漲是跌,漲了多少跌了多少。比方說你投資的股票型基金是投資美國市場,那麼你就至少要看懂道瓊工業指數以及標準普爾500指數,你要投資台股,你就得學會看台股的大盤指數漲跌。另外如果是產業型基金或特定投資某類型產業基金,也可以參考該國該類型產業股價指數的變化,如投資台股基金並鎖定投資電子股,則除了懂台股大盤指數及大致了解台灣電子股個股的漲跌概況之外,也可以參考”電子類股指數”做你的投資決策判斷。


相對的,投資債券型基金就要看懂債券走勢變化的相關指數,投資貨幣型基金則要看懂利率的走勢和匯率的變化。此外投資海外型基金或境外基金的投資人,也必須密切關注投資標的國家的利率和匯率變化,亦即該國貨幣相對於台幣匯兌升貶的長期趨勢,因為你的錢投資在這裡除了賺本金投資下去的獲利之外,還會因為計價幣別的轉換而賺或賠匯差收益或損失的錢。


第二個要看懂的是:利率和匯率


承上所述,第二個要看懂的經濟數據就是利率及匯率。對金融人或貿易人來說,利率和匯率是執行業務一定要知道的基礎中的基礎,但是許多投資人卻對這兩個專有名詞似懂非懂。


簡單的說,所謂利率就是你把錢存在銀行,銀行要按照一定的比率付你利息,那個比率就是利率。銀行面對客戶及不同的金融機構有著不同的存款、放款及拆款利率,原則上利率愈高,投資人愈愛存錢,錢就統統被吸進銀行而不利於股市或其它金融商品市場的集資上漲,換言之存款利率愈低,投資人就開始想把錢領出來放在投資效率更高的地方,於是股市甚至房地產市場就開始應聲上漲。


所以利率是一國央行用來調整及影響經濟和市場表現的工具,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時候美國的央行主席柏南克一宣佈調升或調降利率,美國股市以及受美國影響的全球股市或台灣股市,就開始配合演出的最主要原因。


利率相關的總體經濟指數還包括重貼現率、存款準備率、擔保放款融通利率、短期融通利率等,有興趣進一步研究的投資人可以參考相關的經濟或金融書籍。


至於匯率,則是指外國貨幣與本國貨幣之間的兌換比例,匯率的高低反映了一國國力的強勢與弱勢,所以匯率的漲跌,就反映了一國國力變強或變弱的動態狀況。而匯率的漲跌,不但會影響投資人的投資結果,更會直接影響到貿易商的銷售獲利及購物成本,出國旅客或到台灣觀光旅客的商務或觀光成本,以及各國政府和中央銀行的利率及貨幣政策,因此利率和匯率可說是總體經濟數據的根本,不止是投資,甚至做生意賺錢,都必須先弄懂這兩個經濟學上專有名詞的意義及其影響。


第三個要看懂的是:GDP/GNP


第三個一定要懂的經濟數據就是GNP和GDP,也就是國民生產毛額及國內生產毛額,更白話一點就是最常用來被分析國民所得表現的相關數據。基本上這兩個經濟數據是一連串的公式組合,而GNP和GDP的最大差別就是,一個是屬人主義(國民生產毛額),一個則是屬地主義(國內生產毛額),亦即台灣的GNP包括台灣人在國外創造的所得收入,而GDP只算在台灣境內的人,不管它是台灣人或外國人所創造的所得收入。


簡言之,當一國的國民所得持續成長,就代表該國的人民相對會賺錢,也就是該國的經濟實力在持續成長中,整體人民的購買及消費能力不斷提高,自然值得投資人投資。反之,當一國的國民所得停滯不前或相對下降,則代表該國的景氣不佳,投資人就要好好的觀察甚至賣出手上的投資標的。


從GDP延伸出來,投資人也要學著看懂的總體經濟指標”經濟成長率”,也是投資人要長期觀察的經濟數據之一。所謂經濟成長率就是將當年的GDP除以前一年的GDP計算所得到的增減比例,由於是和前一個年度做比較,因此當你聽到相關的數字時,除了看數字本身的高低之外,同時也要考慮該國前一年的經濟表現,有時候數據低不代表不能投資,而是因為該國前一年的經濟成長率太高,雖然今年成長幅度相對較小,但相較於其它國家或區域仍具長線投資潛力或投資價值,因此仍值得投資人關注。

****************************************************************

投資基金前先弄懂的經濟數據(下)

聯合新聞網‧‧陳若雲 2007/10/16
................


.........

讓經濟數據和生活貼近,才能輕鬆駕馭它


如何破解經濟數據這個投資門檻進而愛上它,讓它和生活更貼近,將是投資人輕鬆駕馭它的不二法門。



........

貨幣供給額的白話解釋就是”錢”,是誰的錢?資本主義社會下那隻所謂看不見的”市場”大黑手的錢—包括他手上流動的錢(流動資金),以及卡死在某處的錢(固定資金)。


為什麼要知道市場上有多少錢?因為投資是錢和人的遊戲。掌握市場上有多少錢在流動,才能掌握投資機會在那裡?這次的機會又有多大?所以投資人想要賺錢,就要先知道市場上有多少錢,錢在那裡,於是他就必須掌握一個國家”貨幣供給額”的變動狀況。


一般來說,觀察貨幣供給額通常會出現三個M英文字組合,M1a表示現金+支票存款+活期存款;M1b則是上述M1a再加上活期儲蓄存款;M2則是指M1b再加上定期存款。當三個M的變化都出現向上揚升的線圖時,就表示該國的景氣熱絡,資金動能豐沛。此外投資人還可以透過這些M組合的年增率變化,去判斷股市多頭及空頭行情的轉換點。


消費者物價指數針測消費需求面


貨幣供給額之外,另外一個也跟錢有關的指數是消費者物價指數,由於它統計的範圍及內容為台灣地區家庭消費需要所購買商品及勞務的價格,因此當一個國家的物價快速或急速上漲時,就表示該國潛藏通貨膨脹的壓力。換言之,你的錢變小了,一塊錢能買的東西變少了,相對的投資動作應該更為積極。反之,當消費者物價指數(月/年增率)急速走跌甚至出現負成長時,則代表消費者的錢變大了,此時則適合選擇固定收益型的投資商品。


另外要提的是,消費者物價指數通常會影響到利率及匯率的走勢,因為利率及匯率往往是各國央行用來調整物價刺激景氣的手段和工具。在這裡可以介紹投資人一個有趣的指數,那就是將一個國家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加上貨幣貶值幅度,相加的數值愈高時,表示該國人民財富縮水的情況愈嚴重,這個有趣的指數,就叫做金融痛苦指數。


工業生產指數和失業率體檢生產供給面


利用消費者物價指數觀察需求面的價格變化後,還要利用工業生產指數及失業率體檢供給面的變化。所謂工業生產指數是針對製造業、房屋建築業、金屬機械工業、資訊電子工業、化學工業、民生工業、水電燃氣業及礦業等生產量的統計,可用來衡量國內供給及商品需求的強度。而失業率則是顧名思義,針對失業人口所做的統計比率數字。


當工業生產指數年增率增加,就意味著市場上的生產供給增加,意即上週專欄提到的國民生產毛額同步增加,國人賺的錢變多,便開始出現通貨膨脹的壓力。反之則面臨通貨緊縮的壓力。


至於失業率上升,則代表有能力找工作但找不到工作的人變多,亦即提供工作的機會變少,和工業生產指數為反向的指標。 亦即失業率上升,意謂勞動市場的需求下降,工業生產減緩,然後開始不景氣。


最後要提到的則是景氣對策信號燈,亦即投資人可常常在電視新聞裡聽到的紅燈、黃紅燈、綠燈、黃藍燈及藍燈。和一般人對於紅綠燈的認知相近,一旦景氣訊號亮起了綠燈,就表示當時的景氣穩定,投資人可以放心進行投資活動安全通行。一旦景氣出現紅燈,則表示景氣過熱,此時政府極有可能採取利率升息的緊縮政策,投資人要先停下來觀望再做投資的決策。至於藍燈則表示景氣衰退,政府則可能採取降息的措施來刺激景氣復甦,投資人一樣可以先觀望佈局未來的投資機會。


普羅財經的研究部同仁還建議,在台灣投資還可以多參考一些進出口貿易的相關數據,包括進出口年增率及外銷訂單等變化,以觀察掌握相對精準的投資位置,畢竟台灣是個高度依賴外銷出口的蕞爾小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