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日 星期六

輸入性通膨專題報導系列二 通貨膨脹與輸入性通膨

中央社新聞小百科:通貨膨脹與輸入性通膨

(中央社記者蔡素蓉台北二日電)通貨膨脹是指物價水準在一定時間全面持續上漲。通膨可細分為需求拉動通膨、成本推動通膨、停滯性通膨、輸入性通膨(因國外進品價格上漲造成)等。受國際農工原料飆漲影響,近年來亞洲各國均深受輸入性通膨所苦。通膨會造成財富所得重分配,引發經濟遲緩、政治與社會不安定。


通貨膨脹(Inflation)是指「一般物價水準在一定時期(國際認定是兩年)持續性以相當幅度上漲」。


所以,單一或少數商品漲價,不算通貨膨脹;很多商品漲價,但只漲一次,也不算通膨;若商品漲幅不大,也不能算是通膨。但漲幅多少?持續上漲多久時間才能算通膨,各國認知不同。


因此,通膨不是指個別物品或勞務價格的上漲,而是指全部物品及勞務加權平均價格的上漲。


最常被用來觀察通貨膨脹的是「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及「躉售物價指數」(WPI)兩種物價指數。


CPI包含一般百姓日常生活有關各種商品及勞務零售價格。WPI是用來反映大宗物資,包括原料、中間產品及進出口產品批發價格,和廠商的關係較密切。


通膨種類可區分為「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以及「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在國際貿易盛行下,來自國外的進口品價格上漲會造成「輸入性通貨膨脹」。


「停滯性通膨」是指高失業率、高物價、經濟衰退等並存現象。這是因為在高通貨膨脹率時期政府過度干預,使價格體系無法發揮功能,使勞動市場缺乏效率,更使失業率攀升。


近年來,國際原油每桶價格數度向一百美元叩關,讓各國積極發展替代性能源,紛以農產品提煉生質能源,再加上氣候變遷,許多農產品欠收,使得農產品價格同時飆揚。


不僅如此,中國為籌備2008年北京奧運,大舉建設,金磚四國、中東油元國家均積極發展基礎建設,大量需求帶動國際原物料鋼鐵、銅、砂石等價格飆揚。


油價、國際原物料、大宗穀物價格漲勢難擋,再加上國際熱錢炒作,使許多國家都深受輸入性通膨所苦。


通膨會造成所得及財富重分配、資源分派扭曲、經濟成長受阻、社會及政治不安定。


1945年到1950年間,台灣曾遭遇「惡性通膨」,每年物價漲幅在500%到1200%之間。五年間,躉售物價指數增加超過六千倍。因此,政府進行幣制改革,1949年發行新台幣,新台幣一元兌換舊台幣四萬元。


之後,政府嚴格控制通貨發行量,並充實財政收入;舉辦優利存款,鼓勵儲蓄;增加工業生產;鼓勵農民生產,提高農業產量等,才使台灣物價逐漸平穩下來。


台灣1950年代、1960年代物價均相當平穩。但1970年代,因二次中東戰爭引發二次石油危機,台灣曾受到二次輸入性通膨之苦。


第一次石油危機,石油價格由1972年底每桶2美元,上漲至1973年底每桶11美元。因此,1973年、1974年台灣躉售物價指數分別上漲22.86%及40.57%。


第二次石油危機,石油價格暴漲再度導致物價大幅上漲,1979年、1980年,台灣躉售物價指數分別上漲13.8%及21.5%。


1990年至2005年間,除了1995年、2004年因國際農工原料價格大漲,造成進口大宗物資上漲,躉售物價指數年增率分別高達7.4%及7%之外,其餘時間物價水準尚稱平穩。


2006年、2007年、2008年第一季的台灣躉售物價指數年增率分別為5.6%、6.5%、7.7%,顯示輸入性通膨風險逐漸升高。


這波通膨隱憂,各國都無法倖免於難,新加坡近來通貨膨脹率已達25年新高、沙烏地阿拉伯是16年新高、南韓今年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創3年最大增幅;美國一月生產者物價(PPI)年增率創下26年最大增幅。


亞洲各國深受輸入型通膨所苦,亞洲央行傾向以貨幣升值或升息因應。但美國由於經濟成長減緩,許多人憂心引發停滯性通膨風險升高,使得美國聯準會面臨更大挑戰。970302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