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日 星期日

輸入性通膨專題報導系列五輸入性通膨壓力難擋 政策工具恐只剩補貼

輸入性通膨壓力難擋 政策工具恐只剩補貼

(中央社記者黃淑芳台北二日電)物價上漲壓力日益沈重,即使最近新台幣強勁升值,政府陸續調降進口大宗物資關稅、營業稅,管制原物料出口,仍難以抵抗輸入性通膨威脅,偏偏又逢大選前敏感時刻;接下來,政府僅剩的政策工具恐怕只有違反市場機制的補貼,但啟動補貼茲事體大,也不一定能達到平抑物價效果。


「什麼都漲,只有薪水不漲」是近來媒體報導物價波動最常用的開場白,民眾對於食衣住行物資輪番調漲的感受最深,被消基會指為「漲價元兇」的油價已經凍漲3個月,其他民生物資還是照漲不誤。


面對物價飛漲,行政部門從去年初強調物價平穩,去年下半年坦言物價有上漲壓力,到最近行政院長張俊雄、經建會官員終於鬆口承認台灣面臨輸入性通膨。


行政院去年底停開的穩定物價工作小組,也在農曆年後匆匆恢復召開,顯示物價上漲壓力不容小覷。


攤開政府採取的穩定物價因應對策,凍結油價,管制廢紙、砂石出口、禁止鋼筋、小鋼胚出口,對廢鋼、H型鋼實行出口監視;責成台糖等國營事業增加進口黃豆、玉米,再釋出滿足民間需求;調降小麥粉、玉米粉、軟白麥等進口關稅,調降大宗物資進口規費,最後是爭取立法院支持修法,把小麥、玉米、黃豆、大麥進口營業稅降為零。


這些對策林林總總,幾乎是所有能降的稅都降了,能管制出口的項目,不管是確有實質助益,還是宣示意義大於實質意義,也都順應業者要求予以管制,物價壓力卻未曾稍解。


去年國內糕餅公會、飼料公會等業者發聲呼籲政府重啟「平準基金」。經濟部研議後認為,平準基金違反世界貿易組織(WTO)精神,形同走回頭路,已不適合當前時空背景,執行上也有許多困難。


經濟部高層表示,平準基金必須設定進口量配額以及價格標準,平準價格該怎麼訂?配額怎麼落實?業者是否願意配合繳交基金?都是問題,台灣早年建置多項糧食、穀物、砂糖平準基金,1989年起陸續取消,現已沒有法源,即使恢復平準機制,在國際價格狂飆之際,也沒有人有把握物價一定壓得下來。


目前只有行政院農委會針對漁產、畜禽產品還有平準基金制度,但漁畜產品有其特性,其他產業難以比照適用。除了牽涉層面更廣的貨幣政策,政府還有什麼政策工具可以平抑物價?


財經部門蒐集亞洲鄰國因應物價上漲對策,得到的結論很簡單:很多國家,特別是已開發國家,都不再特別管制物價。官員無奈地說,還沒有做的「只剩下補貼了」,但補貼已非財經政策,而是社會福利的一環。


一位大宗物資進口業者表示,國際原物料價格飆漲是事實,早年台灣主要考量是安定物價、發展經濟,如今國際間講求自由貿易、市場經濟,但放任民生物資一直漲也不行,價格壓得太低又容易造成資源浪費,現在就看政府政策怎麼決定。


經濟部對於啟動補貼態度保留,官員直言,補貼要有大筆預算支持,要決定補貼對象、金額,還要有完備的配套措施,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而且不一定有效果。先前政府補貼計程車油費飽受抨擊,很多縣市最後還是決定調漲費率,就是一例。970302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