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能源法助長通膨 學者籲市場機制補助弱勢
(中央社記者蔡素蓉台北二日電)美國總統布希去年簽署新能源法案,法案明定擴充生質能以降低對進口原油依賴。學者陳明真分析,由於美政府補貼玉米乙醇生產,帶動全球穀物價格飆漲,再加上油價漲、國際原物料也飆揚,間接引發全球性通膨危機。他認為,通膨難解,唯回歸市場機制,以價制量,政府並應補助弱勢。
前民主進步黨立委陳明真任內大力推動「能源稅條例草案」立法,不過,最後並未過關。對能源議題相當關切的他分析,美國去年通過的新能源法,是造成近來全球大宗穀物漲勢凌厲的原凶。
美國去年新通過能源法案,要求2015年生質能源應達到每年150億加侖。美國是使用玉米來生產乙醇,政府並以預算補貼生產。
不過,許多科學家研究發現,玉米乙醇現今仍是「負能源」,一單位玉米乙醇所產生的能源,要花超過一單位的能源來製造。
此外,砍伐大批林地改種玉米,或把耕種其他農產品的農田、草地改種玉米,也可能破壞環境,並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
陳明真引用「科學」(SCIENCE)雜誌專文指出,生產玉米乙醇,增加農地污染,增加二氧化碳排放,農民搶種玉米,可能排擠其他穀物生產,間接助長全球糧食價格攀升,造成糧食問題,傷害各國窮人。
近來華盛頓郵報就報導「糧食價爆漲,美國今年對窮國緊急糧食援助將減少」。
有鑑於生質能源未必真的是「綠色能源」,現今有可能消耗更多能源來產製,因此,聯合國官員齊格勒(Jean Ziegler)呼籲全球應先暫停生質燃油的生產,等五年後科技有新進展再評估。
陳明真認為,面對原油可能枯竭的危機及油價飆漲的困境,發展再生能源是對的,但不應以農產品來提煉,因為以現今科技水準,反而可能產生更多二氧化碳,而且造成的高糧價結果,會使各國窮人處境雪上加霜。
不過,這波由高糧價、高油價、高價國際原物料所帶動的通膨隱憂早已在各國漸漸蔓延,台灣也深受這波輸入性通膨之苦。
因此,農曆過年後,行政院重啟穩定物價工作小組會議,每周均邀請財經部會首長研議因應之道。政府政策包括油價續凍漲、降低大宗進口物資關稅及營業稅、暫禁鋼筋出口、維持新台幣升值力道等。
在央行數度放手下,新台幣近來放量勁揚,新台幣兌美元匯率2月27日收盤30.929元,創近三年新高價,2月29日盤中也一度升破重要關卡30.7元,才短短兩周,新台幣兌美元升值逾1元,升幅驚人。
台灣央行與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央行一樣,允許貨幣升值,以抑制通膨。但內需不振,台灣仍靠暢旺出口維繫經濟動能,新台幣升值,雖可稍緩進口物價壓力,卻減損出口商競爭力。
一旦經濟成長減緩,物價卻仍高漲,反可能陷入「停滯性通膨」危機。這是個極為棘手的難題,全球各國央行都面臨極大考驗。
面對這波由多重因素所形成的通膨,物價漲勢何時可暫歇?經濟學者都沒有答案,只能呼籲回歸市場機制,以價制量,因為補貼政策是全民買單,並不符公平正義。政府官員也坦承,政策工具有限。
清華大學核子工程系學士、愛荷華州立大學核子工程博士的陳明真建議,面對高油價時代,應儘速立法通過開徵「能源稅」,以價制量,讓民眾主動節約能源;不應以農產品發展生質能,應以無用稻桿、木屑發展再生能源;重新思考發展核能的可能性。
他也主張,「物價漲,就讓它漲,政府不要干預」,民眾自有因應之道,政府唯一要做的是「補助弱勢」,因為弱勢團體是這波通膨最大的受害者,這波通膨使糧食都變貴了,政府有責任維護窮人生存權。97030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